一年秋天,乾隆皇帝带领刘墉、和坤等大小官员来东陵祭祖,顺便察看自己陵寝的建筑情况。他们下榻在陵寝西南的隆福寺行宫里。
这天,乾隆一行人等来到东山坡上,见一株雨伞似的大梨树上,挂满了滴里嘟噜、水灵灵的大甜梨。这种梨跟苹果一样儿,上下一般粗,梨的细把周围印着似红非红的小斑点儿,下半截儿呈浅黄色,人称红消梨,是京东品种最好的甜梨。后来,又被叫成“佛见喜”。
这时,乾隆皇帝看见刘罗锅子一瘸一拐地爬山过沟,累得汗珠儿顺着脑瓜门儿往下流,忙打招呼:“刘爱卿加快脚步,你来看这是什么?”
刘墉来到乾隆皇帝跟前,抬头一看,用手捋着胡须说: “回禀我主,这叫红消梨,是我朝陵寝周围的一种上等水果。这种梨皮薄、汁多,又甜又脆,好吃极了。”
说罢,他伸手摘了个大的,只管放到自己嘴里,“嘎巴”一声,就咬下少半个儿。乾隆皇帝见了,心中大为不快。
“刘爱卿你怎么这样馋,好像八百辈子未曾吃过似的。往常你待人接物彬彬有礼,可今日吃梨却一反常态,竟是如此贪婪,连朕都忘了,似这等君不君、臣不臣、伦不伦、礼不礼的人,何以在我朝称臣!”
刘墉听了,不慌不忙地上前答道: “我主息怒,容臣有下情禀告。”
乾隆皇帝不耐烦地说: “你刘墉总有辩词。那好,容你快对朕讲。”
“古人云: ‘二人不吃一梨。’为臣自扶保我主以来,忠心无二,这是我主早以褒扬过的。今天,我如果把这梨分给我主一瓣,岂不是要与我主分道扬镳吗?假如我主嫌我不顾他人,我主先至树下,若要喜食,岂能再由为臣劝让!”
乾隆皇帝听了刘墉的一席话,“啊、啊’’两声,觉得在理儿,停了一会儿,便带笑地说:
“刘爱卿言之有理,寡人不怪罪于你就是了。”
刘墉继续咬起了手中的半个梨。
乾隆皇帝携众人继续向西山坡走着,刚翻过山梁,见树下有人弯腰拾东西,近前一看,是护陵人在捡栗子。只见树上的栗子都呲着嘴儿,露出油亮黑红的大栗子,有时“吧嗒、吧嗒”地往下掉。地上也铺着一层大小不等的果实,阳光一照,闪闪发光。大伙儿见了,都很高兴。乾隆皇帝又回头招呼坎下的刘墉:
“刘爱卿,你怎么又落后了,快跟上来,再看这是什么?” 刘墉“咳”了一声,加快了脚步,近前一看,故意装作不知: “下官才疏学浅,岂敢冒昧,还是请我主赐教。”
“我再问你,还不赶快回答?’’乾隆皇帝追问了一句。 刘墉无可奈何中灵机一动,说:“哎呀,连我主都不认识,微臣更难启口。”乾隆皇帝“噗哧”一笑:“刘爱卿,今天有些精神失常吧!本来你是知道这栗子的,硬装不知道,实在令人可笑!”
刘墉幽默地搭了茬儿: “我主不必发笑,既然您已知晓,又何必难为下官!”乾隆皇帝深知刘墉滑稽,又问: “刘爱卿你对这栗子又会出啥新词儿?”
刘墉早已胸有成竹,他从栗子想到朝廷大事,原来是乾隆皇帝至今尚未立定皇太子。便从口袋里掏出刚才从树上摘下的大红枣,把它和捡起来的栗子放在~起,举起来送到乾隆皇帝面前:“请问我主,这手中二物连在一起,怎么读法?”
“这叫枣栗子,孤家岂能不晓!’’乾隆皇帝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。
刘墉听罢,立时跪倒叩拜: “我主明镜如水,臣特祝贺!”
乾隆皇帝感到十分惊讶: “刘爱卿为何与我庆贺,速速讲来!”
刘墉忙加解释: “早立子,就是欢迎我主及早册立皇太子,这是关系到大清江山的百年大计。我主已然明察此事,臣何以不为之祝贺?”
“啊,刘爱卿又在谏言,不愧是我大清明臣!''乾隆皇帝如梦初醒地表示。
刘墉伏地而拜:“谢主龙恩!”
乾隆皇帝笑着让他“起来”。然后便带着群臣,又向西山坡走去。
他们翻过了一个山坡,见到满树挂着一串串的红柿子,像在笑迎亲人。乾隆皇帝叫刘墉摘个尝尝。可刘墉懂得柿子长在树上不能吃的道理,忙说:“恳请我主宽恕,这柿子现在是涩的,吃了张不开嘴,伸不出舌头来。”
这时,从柿林里走出个四十五六岁的男人,他捧个又红又软的柿子,递给刘墉说: “刘大人,这叫树熟儿,长在树上就熟了,它不涩,可以吃,请您品尝品尝吧!”
刘墉一手接了过来,一手指着东面树下的大石板儿,对乾隆说:“请我主一同到大石板儿上,咱们君臣好共食其柿。”
本来,乾隆皇帝已经累了,正要找个地方坐一坐,便与众臣坐到石板儿上。刘墉从腰中取下猎刀,将这个柿子分成四半儿,先递给皇上一半儿,自己留一瓣,又把另外两半递给侍卫和摘柿子的庶民。乾隆边吃边问:
“刘爱卿,你为何把这柿子分而食之?”
刘墉咽下嘴里的柿子回答:“微臣认为,古来仓颉造字谐音颇多,就跟枣栗子一样。试听这‘柿’字的谐音,可以定为‘事情’的‘事’字。这样,如果由我一个人来吃柿子,、只能祝愿我自己‘事事如意’了。把它分给君臣同吃,这就象征着大清国上至君、下至民,人人事事如意,万事亨通了。”
乾隆皇帝一听,觉得刘墉的话很对,高兴地称赞他说:“刘爱卿真不愧是我大清的重臣!”
刘墉又忙下跪叩头:“微臣再次谢主龙恩。”